书香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八章 变通之法变法革新才能赢(第4页)

创新不盲目创新,不乱创新,脚踏实地的创新,从实际出发的创新才是真的创新。比如技术上创新,就要求首先要立足现有技术,而立足现有技术又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不是一切推倒重来,那不切合实际;创新也不是拒绝国外成熟的技术和成熟的产品,否则也不是务实的科学态度。

企业发展,创新是前提,但是把握“一却从实际出发”是根本,从实际出发来创新,将会减少盲目的创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革新要识别伪人才

故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所以,凭借虚浮言辞,他可以压倒一个国家;考察实际情形,他连一个人也欺骗不了。

法治离不开人才,人才有真伪优劣,需要名察。韩非强调,革新要以明辨是非为前提,以客观必然性为基础。这种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政治统治艺术观念,为历代帝王所沿用。

汉袭秦制,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政治体制,也是在法家特别是韩非子思想的指导下,创建并越来越加以细密化、丰富化、完善化,比如沿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就是在法家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一种人才遴选制度。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这样两个故事:宋国有个人请求替燕王在棘刺尖上雕刻猕猴,他让燕王一定要在斋戒三个月以后才能观看,燕王就用近二十平方里土地的俸禄来供养他。燕王身边有个做铁器的侍者对燕王说:“我听说君主没有十天不喝酒作乐的斋戒。现在他知道君主不能长时间斋戒去观看那件没有用处的东西,所以定了三个月期限。凡是需要刻削的东西,用来刻削它的东西一定更小。我是个铁匠,没有办法给他制作刻刀。那猕猴是不可能有的东西,大王一定要予以明察才是。”燕王于是把那个宋人拘禁起来加以盘问,那个宋人果然在弄虚作假,燕王随后就杀了他。

很多人简历上的经历都很光鲜,面试了两天,伪人才居多。我在想,是什么让他们成这样,是社会,使企业,还是个人自己。

——某企业老板说

宋国一个善于辩论的人,他曾经提出“白马不是马”的命题说服了稷下的辩说家们。他有一天骑着白马过关口,终究得交纳白马税。所以凭借空话,他可以胜过整个国都的人,但考核客观事实,对照具体情形,他就一个人也欺骗不了。

韩非子讲这两个故事,是比喻社会上流行的一些理论不切实用,但有一些却弄得玄而又玄。自己本来做不到,硬要这样去说。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智慧,捞一点利益。不少管理者竟然听之信之。

事实上,管理者在用人时,有必要去考察所用之人的知识理论的真伪,到底有用还是无用。管理者用人是要求真、求用的,否则,就会像棘刺母猴,连雕刻的刀都造不出来,哪里能够成为现实呢?

改革需要人才,成业离不开人才。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单位,都要非常重视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然而,鱼目混杂者不鲜,人才伪人才有时难以区别。对于有些领导者来说更是如此。所以,一定要防止用错人。用错一个人,将会给用人单位带来灾难。所以要防止用错人特别是要防止在重要位置上用错人。

目前人才市场上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一方面人才紧缺,企业人才争夺激烈,导致相当一部分“伪人才”充斥于市。

——某企业人力资源经理

在战国时期,争相收养门客蔚然成风,各种有才能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往往投奔一个颇有名气的当权贵族,寄食于他们的门下,这些收养门客的人也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巩固自己的势力,在有急难的时候,也往往靠这些门客助一臂之力。这些收养门客的人中,首推齐国的孟尝君。他号称自己门下有“食客三千”。

当时,孟尝君的名气非常大,连秦王都感到既羡慕又害怕,他就想引用孟尝君这种“人才”做秦国的丞相。秦王便利用一些外交手段逼迫孟尝君到了秦国,但秦王手下的一些大臣却极力反对他当秦国丞相,并说:孟尝君当丞相就必定替齐国打算,孟尝君手下人又多,声望又高,如果当权必一呼百应,秦国不就很危险。秦王无奈,想把孟尝君送回去,又怕他了解秦国许多情况,对秦国不利,于是便将他软禁起来。

这个时候,孟尝君的门客就演绎了历史上著名的“鸡鸣狗盗”故事,使孟尝君从秦国逃回齐国,齐王非常高兴孟尝君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便拜他为齐国相国。就这样,一个胸无治国大才的伪人才就靠这些沽名钓誉的噱头和龌龊的手段执掌了齐国的要权。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孟尝君一当权,门客就越多,实在养不起了,就不得不分为三等,并按等级给予不同的待遇。在三等门客中,有一个叫冯谖的人,此人伪人才的本领比起孟尝君有过而无不及。冯谖刚到孟府几天,就用剑敲着桌子吟叹对自己不平,孟尝君知道后,觉得此人非同凡响,便把他升做了一等门客,并安顿了他的老母亲,就是这个冯谖,虽不能为辅助孟尝君治理齐国安邦定国的要务,使齐国在列强中发展壮大,但此人却极富心计,不仅出谋划策为孟尝君收揽了民心,找到了本国仕途的捷径,使丞相官位失而复得,并且还使孟尝君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声望,把丞相官位越坐越稳。

现在的老板用人,如果只知道看学历和文凭,不以实用为评判的标准,不以效益为评判的标准,就难以发现伪人才的真面目,韩非子所说的南郭先生依然能够滥竽充数。

从孟尝君及门客冯谖的仕途和作为来看,似乎不乏精明谋略之道,然而,精明也好,谋略也罢,其结果虽使孟尝君个人免死于他国并身居高位享尽荣华富贵,但其人其才终推动齐国毁灭于秦国,身在其高位,不谋其国事,玩尽权谋伎俩的孟尝君,就算是被人称作一时的人才,而历史终会还原他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伪人才的本来面目。

宋代的大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这篇短文中说:“世人都说孟尝君善于招揽贤能之士,因此士人也多归附于他,最后他也是依靠这些士人的智力才从虎豹一般的秦国逃脱。唉,孟尝君也只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哪能称得上善于招揽士人的人才呢?不然的话,像齐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如果得到一个真正的贤能的人,就完全可以制服秦国,哪里还需要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入其门,这才是真正的贤士不愿前去的根本原因呀。”王安石不愧是千古名相,他的话鞭辟入里,一针见血,足可翻千古定案。

最近,国际数学家、美籍华人邱成桐教授抛出“北大引进海归造假说”,这番话成为媒体与网络讨论的热点。

“伪人才”古今皆有,这种所谓的人才往往凭籍一顶漂亮的桂冠,或者夸夸其谈的言辞,或占尽天势地利得一时之势,成一时之事,然而,伪人才终归是伪装的,他绝经不起历史和时间以及事物的检验。

真正的人才应该是那些有所建树,或在某个方面,某个领域有所特长,有所作为的人。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真正的人才是做事的人,而不是玩事的人。中国需要人才,而不是伪人才。真正的人才并非不可求,关键要鉴别什么是真人才,什么是假人才,什么是伪人才。如今,“伪人才”还是相当有市场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管理要活,不可生搬硬套

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韩非子·喻老》

所以有才智的人不用空言说教,聪明的人不用藏书箱子。不说教、不藏书是世人所指责的,而王寿重复了这样的做法,这是把不学习作为学习了。所以《老子》说:把不学习作为学习,重新走上众人认为错误的道路。

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法律,也需要管理者灵活应用管理知识,不能生搬硬套。管理需要智慧,有智慧的人绝非学究,应该是立足于实际的。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不仅需要知识,还要有能力,能力要有知识,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灵活变通就是一种能力。

韩非子对老子的“道”很感兴趣,作了《喻老》、《释老》两篇,阐述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与应用。他在《喻老》篇里讲了一个王寿焚书的故事。王寿背着一大包书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碰见徐冯。徐冯说:“事情是靠人做出来的。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合时代的潮流,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知识哪能会固定不变的呢!书本上所记录的都是人们的言论,而人的言论又是出于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因此,有知识的人是不收藏书籍的,现在你为什么还背着书走路呢?”王寿听了,立即把书烧掉,高兴得手舞足蹈。有才智的人不用空言说教,聪明的人不用藏书箱子。不说教、不藏书是世人所指责的,而王寿重复了这样的做法,这是把不学习作为学习了。所以《老子》说:“把不学习作为学习,重新走上众人认为错误的道路。”

热门小说推荐
少帅你老婆又跑了

少帅你老婆又跑了

少帅说我家夫人是乡下女子,不懂时髦,你们不要欺负她!那些被少帅夫人抢尽了风头的名媛贵妇们欲哭无泪到底谁欺负谁啊?少帅又说我家夫人娴静温柔,什么中医...

唐枭

唐枭

枭者,勇而强也!枭者,首领也!武唐年间,天下大乱,酷吏当道,律法崩散,牝鸡司晨!主角岳峰,生而为枭,家国天下,我大唐男儿当自强...

万界天尊

万界天尊

天为何物?  高高在上,威严莫测,是法则,是戒律,是无情,是冷酷。  天意,何也?  俯瞰众生,操持风云,褫夺赏罚,随性而为。故,天意不可测,苍天不可近。...

医品宗师

医品宗师

他是武林中最年轻的武学宗师,拥有神秘的绝对手感,可他现在却是一名普通的中医大学的大一新生,本想低调的学学医,看看病,恋恋爱,可在一次中秋晚会被迫表演中震惊了全场,注定闪耀的美好大学生活从此开始了...

梦醒细无声

梦醒细无声

由终点回到原点,洪涛又回到了他第一次重生前的时代,不过失去了三次重生穿越的所有记忆。假如没有重生过,没有记忆的金手指,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高潮期,他是屹立在潮头的弄潮儿?还是被浪潮拍碎的浪花?他的记忆还能不能回来?江竹意还会不会伴着他这一生?金月在这一世里和他又有什么交集?小舅舅还会是那个妻管...

武道宗师

武道宗师

在这里,武道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切切实实的传承,经过与科技的对抗后,彻底融入了社会,有了各种各样的武道比赛,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楼成得到武道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