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在我们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典故,说的就是“居安思危”。
在战国时期,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请求晋国来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取消攻打的念头。其他国家不想得罪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晋悼公高兴之余将一半的美女赏给了办理此事的大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吿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知道他时时刻刻都在牵挂着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盘点我国的历史,最具有居安思危意识的君王应属唐太宗李世民了。
有一次,唐太宗告诉众臣;“有人说当了皇帝就可以得到最崇高的地位,没有任何畏惧。事实上,我却是常怀着畏惧之心,倾听臣下的批评与建议,一向以谦虚的态度处理政事。倘若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就不肯谦恭,而以自大的态度来对待臣下,那么一旦行事偏离正道时,恐怕就再没有能够指正过失的人了。当我想说一句话,做一件事的时候,必定先想一想如此一来是否顺了天意,同时也要自问有没有违反臣民的意向。为什么呢?因为天子是那样高高在上,对底下的事一目了然,而臣民们对君王的一举一动也十分注意,所以我不仅要以谦虚的态度待人,更要时时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顺应天意与民心。”
这时,旁边的魏徵接着说道:“古人说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好的开始并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束。但愿陛下常怀畏惧之心,畏惧上天及人民,且谦虚待人,严格地自我反省。如此一来,吾国必能长保社稷,而无倾覆之虞了。”
此外,谦虚的态度,也是唐太宗受臣民及百姓景仰的原因之一。
唐太宗说:“与人交谈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使是一般百姓,在与人交谈时若稍微得罪对方,对方因而牢记在心,便会遭到报复。更何况是万乘国君?在和臣下交谈时绝不容许有一点失言。因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失言,也有可能导致极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庶民的失言所万万及不上的,我心中一直牢记着这一点。”他还说:“昔日,隋炀帝第一次进入甘泉宫时,对宫中的庭园十分中意,但是认为有一美中不足之处,即庭园中看不到萤火虫。于是隋炀帝下令捉一些萤火虫来代替灯火。负责的官吏赶紧动员数千人去捕捉萤火虫,最后捕捉了五百车的萤火虫。连这样的一件小事都能演变到这种田地,又何况是天F大事?更不知道要受到多大的影响呢。为人君王的又怎能不谨言慎行呢?”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就不仅需要你不停地努力工作,更需要你抬起头,看别人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同样一件事,也许大家都可以完成,但完成的质量和方式方法却有绝对的不同。也许别人都说你好,但别人并没有打心底服你,凭什么你可以领导大家,你的才能又怎么体现?这些在行动上跟得上固然重要,但往往你的方式和方法,在紧要关头所体现的领导才能和与众不同的为人处世方法才更有说服力。
对于这些事情,现在你可以不想,但你不能一辈子不想。碌碌无为过一辈子是一辈子,发挥潜能处处为人过一辈子也是一辈子。刚从校园里出来,可以埋下头在办公室里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可以表现你的优秀和踏实。但也要好好规划一下自己前面的路,想想两年后或更多年如果领导没有把你提拔上去怎么办?如果需把你提拔上去,你还缺什么?如何在工作中把这些补起来?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学会居安思危,能使人在逆境中面不改色,坦然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并没有享受歌舞升平,而是居安思危,鼓励大臣们多提意见,批评皇帝的错误。李世民从各种意见中博釆众议,制定国家政策,唐朝从此走向繁荣。
学会居安思危,能使人在人生道路上怡然自得,欢乐度过人生,而不虚度年华。我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很可能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甚至有时会祸从天降。对此没有准备的人只能抱头痛哭,怨天尤人;而对于具有居安思危意识,有准备的人来说,却可能因祸得福,柳暗花明又一村,开出一片新天地来。如果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那么祸害只能眷顾没准备的人。
人生是短暂的,关键的就只有几步。在人生的丛林中,面对职场事业的诱惑,许多人就步入了见利忘义的迷途。如果做事能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能应付自如,不至于手忙脚乱。所以,老成持重,凡事三思而后行极为重要。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以此为鉴。
点评
“居安思危”,并非杞人忧天,耸人听闻,而是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善于观察危机的端倪,主动找对危险的苗头,随时警惕危难的征兆。
3。用小的损失换取大的利益
[宓子践的得失观]
“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盈而不溢,胜而不骄”,这些都是自然的法则。如果人们只执迷于眼前的利益,而不知道放弃,其实才是最愚蠢的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践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
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践正在做单父宰。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齐军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
于是,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践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外,也有人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做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
可是宓子践并没有答应这些人的请求。
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也真的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人埋怨宓子践,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践兴师问罪。
宓子践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
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甚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便能获得意外财物的心理,却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对于这件事,宓子践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取舍,宓子践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中的是人的德行修养和德才培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老子》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是认识其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幻的假象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虚幻不实的东西,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
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座上,一位同学向讲演的著名律师请教问题,问他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那位律师回答道;“咱们先别着急讨论这个问题,让我先给你讲一个故事。”
他说:“那还是我上大学时候,有两个很好的朋友,一个毕业以后就去了律师事务所工作,而另外一个则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他们毕业的时候,才23岁。转眼10年过去了,那个参加工作的同学已经成了鼎鼎有名的大律师,而继续深造的另一个同学才刚刚结束学习生涯跨入律师的行业。之后,到了他们都是35岁的时候,这位33岁才成为律师的同学已经和做了12年律师的另一位同学做的一样好,一样有名。可是到了43岁,也就是他们毕业后的20年,后者由于10年深造积累的知识不断地派上用场,生意越做越大;而前者却受自己的知识所限,驻足不前,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日渐沉寂下来。现在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律师了吧?”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把他们区
她本是实力强悍,医术超群的世家家主。 一朝穿越成将军府的废柴嫡小姐,成为第一位被退婚的太子妃,人人嘲讽! 选秀宴上,她被赐嫁给鼎鼎有名的残废王爷。 ...
太古时代,有擎天巨灵,身如星辰,翱翔宙宇。有身怀异血的各族大尊,破灭虚空,再造天地,有古炼气士,远渡星河,教化众生。不知因何原因,一个时代悄然终结,万域隔...
言安希醉酒后睡了一个男人,留下一百零二块钱,然后逃之夭夭。什么?这个男人,竟然是她未婚夫的大哥?一场豪赌,她被作为赌注,未婚夫将她拱手输给大哥。慕迟曜是这...
双月当空,无限可能的英魂世界孤寂黑暗,神秘古怪的嬉命小丑百城联邦,三大帝国,异族横行,魂兽霸幽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人类卧薪尝胆重掌地球主权,孕育着进军高纬度的野望!重点是二年级的废柴学长王同学,如...
今朝修仙不为仙,只为春色花满园来日九星冲牛斗,且看天刑开纪元。...
这个江湖。有武夫自称天下第二一甲子。有剑仙一剑破甲两千六。有胆小的骑牛道士肩扛两道。但一样是这个江湖,可能是江湖儿郎江湖死,才初出茅庐,便淹死在江湖中。可能对一个未入江湖的稚童来说,抱住了一柄刀,便是抱住了整座江湖。而主角,一刀将江湖捅了个透!临了,喊一声小二,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