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历史上,别具慧眼的人也大有人在。晋代的皇甫谧亲自为无名青年左思所写的《三都赋》作序,使之名噪洛阳。唐代诗人顾况提携白居易于未名时;鲁迅举荐了肖红、萧军、柔石、叶紫、章靳以;巴金发现了曹禺的过人才华;赵树理对陈登科一篇错别字连篇的稿子格外器重,从中发现了作者未经雕琢的杰出文学才能。
哲学家黑格尔在读书时,被人视为“平庸少年”。有人画漫画奚落他,把他画成拄着两个拐棍的小老头儿,认为他是没有什么出息的。但是,有人却很赏识他,他的老师曾在他的毕业证书上写道:“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体,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应该说,黑格尔的这位老师是善于识才的。
《进化论》的作者达尔文读的是剑桥神学院,神学成绩不佳。很多人认为达尔文只知道招猫逗狗,智力远在普通人以下,是个平庸者。但是植物学教授汉罗却看出达尔文有特殊的才能。他特别器重达尔文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治学品质,并力保他随贝格尔舰进行环球科学考察,从而使一个“平庸”者,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1884年,汤姆逊担任卡文迪汉实验室主任开始招收研究生。这是世界研究生制度的开端。在汤姆逊的第一批研究生中,有一个农民模样的新西兰青年,名叫卢瑟福。汤姆逊很快就发现了卢瑟福的杰出才华,曾经荐举他出任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物理教授。1908年,卢瑟福获得诺贝尔奖金。1919年,汤姆逊热情邀请卢瑟福前来卡文迪汉实验室担任主任,自己则慨然让贤。汤姆逊为人才开路的高贵品质,在科学界有口皆碑。
这些事例无一不说明:终是君子材,还须君子识。贤明的人才,终究要贤明的人去发现。平凡的人,难以发现杰出的人才。因为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高世之器,非浅俗所能识也。”正因为杰出的人物,鄙俗的人是不能发现的,所以能够担任起识别人才的人,自身必是非同凡响的人。
《吕氏春秋·疑似》说: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意思是:琢玉的匠人最担忧的是像玉一样的石头,相剑的人最担忧的是有像吴干那样的劣剑。这两句话常被用来比喻忠奸相混,贤愚相杂,不易识别。所谓“大奸若忠”,就是疑似。玉人即琢玉的匠人。然而,“玉石相类者,唯良工能识之。”意思是说,玉和石的样子相像,只有技艺精良的人,才能识别出来。如果从识人角度来说,是讲只有远见卓识的人,才能从平庸的人中发现人才。
在当今世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哪家企业拥有一流的人才,它就会有一流的产品,也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领导者识别人才,用人之道,已成为领导能力的重中之重。
某公司的一位领导者选人,有独到的眼光,最欣赏有创新精神、勇于挑战并能随机应变的人。他说:“我的人才观与一般人很不同,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在我的眼中就是人才。”他还说:“拥有高学位或名校出身者,并不就是最适合在公司工作的人。”公司一名最年轻的工程师就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人。
这位工程师读高中时便对电脑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受父母之命,却考进医科大学。他对医学毫无兴趣,利用课余时间钻研电脑,并在一家软件公司当程序员。后来,这家公司被兼并了。这位工程师估计自己不会被留用,就打点行装,准备继续他的医科学业。这时,领导者主动找到这位工程师说:“我知道你在电脑方面有专长,留下来吧,年轻人!”“但是,我还在读大学,读的是医学专业。”这位管理者呵呵笑道:“这并不重要,我不需要医生。我需要的是电脑人才。”于是,这位工程师决定加盟公司。日后,他以自己的才干而受到重用,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主管。
管理之道在于选人,人才是事业的根本。“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在知识大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识别人才,用人之道,已成为管理能力的重中之重。所以,领导者要能慧眼识人,去瑕存瑜,知人善用。
以小见大,从细微处识人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往往表现在一些细微的小事上。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选择人才时,善于从这些细微的小事上去发现人才。
古人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如何,并不一定等到这个人犯了大错误才显示出来,其实从这个人对很多细小问题的处理上就有所反映。
识人本应于细微处,但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领导者忽视这一点,以致犯下用人失察的错误。
某公司老总要招聘一个文秘,在网上发出招聘贴以后,有很多人前来报名应聘。老总觉得一个面试者与自己非常有缘——这个人和他的女儿重名。在众多人中能遇到一个和自己女儿重名的人,老总内心的天平自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偏移。
面试官和这个应聘者谈了五分钟,过后老总问面试官结果,面试官说最好别用这个人。老总不解,面试官说他只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会在上一个公司辞职。应聘者说她在上一个公司和领导的关系非常好,却把所有同事都说得一无是处。面试官提醒老总,如果一个人和前公司所有同事的关系都不好,进了新公司同样不会和别人保持好的关系,也就不会把工作搞好。但是老总没有听取面试官的意见,最终还是冒风险决定让面试者试一试,把她招进了公司。
该公司的试用期是两个月,老总在这个新员工工作半个月时就发现她做得不好,老总想:“改变一下工作内容会不会好一点?”于是就给她换了个工作,继续在公司任职。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个人不但没有做好本职工作,还给老总找了一大堆麻烦,老总不得不辞退了她。
待人接物看似事小,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历史结验和生活经验都告诫我们:一滴水见太阳。小节见大节。大节是由小节组成的。坏小节组不成好大节;好大节也不会由坏小节组成。所以,一个小节不好的人,大节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大节好的人,小节也不会有什么不好。小节有许多不好的人,大节也不会太好。因此,从小节看人,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大节,于细微处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基辛格在外交上的盖世才华是举世公认的。在他初入哈佛大学拜访学界泰斗艾略特的时候,艾略特并不热情,碍于情面,他只是给基辛格开了一张书目,那上面列了25本必读书的篇名,让基辛格通读之后写出一篇读书报告,比较一下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两本专著《纯理性批判》和《现实理性批判》。艾略特嘱咐基辛格在完成读书报告前不要再来找他。三个月后,基辛格把读书报告交给了艾略特,当天下午艾略特把电话打到了学生宿舍,要基辛格去见他。
作为一名学者,艾略特的目光是很挑剔的。但读过基辛格的读书报告,他得出的是这样两点比较:在基辛格之前,从来没有一名学生真正认真读完这25本书;也没有人写出过条理这样清楚的读书报告。对一名导师来说,要了解一名学生,看过学生的一篇读书报告就足够了。
察人于微,从一篇读书报告上看出基辛格的人格品质来,艾略特的眼光确实了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能够体现其思想道德水平,价值观等等。所以,领导者要善于以小见大,从细微处识人。
香港著名的“领带大王”曾宪梓在一次招聘员工时,故意将一把扫把放倒在门口旁边,然后再与一个又一个应聘者交谈。最后被录用的,都是那些既各方面条件优秀,又能主动把扫把扶起来的人。因为在他看来,倒地的扫把虽然微不足道,但扶与不扶却反映一个人的责任心和负责精神。在曾宪梓严格的选人过程中,一把微不足道的扫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例子,但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举手之劳的行为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领导者在识别人才时要识别人才的行为方式,不仅要看他所说的怎样,更要看他所做的怎样,看其是否言行一致,那些只说不做、光说不练或者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人绝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的表现。
古今中外,对品德的考核始终是人事考核因素中的首要内容。一些资深的人力资源领导者认为,在创业时期,只求其才,不顾其德,只能是权宜之计;守业阶段,要靠对“德”来巩固业绩,拢住人才,则必须才兼备才行。
几年前,一家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在招聘员工过程中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经过笔试、面试、面谈等层层筛选,几百名应聘者中只有不到十人闯入了最后的面试。最后面试那天,这几个应聘者是一个一个接受面试的。总经理在面试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地考察他们的专业知识。但是,在面试结束时,他对每个人都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还还记得吗?半年前,在一个研讨会上,我们就已经见过面了,当时你还宣读过一篇稿子,写得真是不错……”其实,这只是个幌子,总经理本人根本就没有参加过这个研讨会。
但是,除了最后那位女孩外,前面所有的人都顺着总经理的竿子往上爬:“你一提醒,我想起来了,咱们确实见过面。至于说那篇稿子,写得还很不透彻,希望您能多多指教……”那位女孩听完总经理的话,心理犯了嘀咕:“总经理肯定认错人了,我就没有参加过那个研讨会,他怎么能认识我呢?可是,否认吧,当着几位考官,太不给总经理面子了;承认吧,也不合适……”最后,小女孩一咬牙,非常从容地回答道:“总经理先生,我想您可能认错人了吧,我当时出差在外,没能赶回来参加这个研讨会。非常抱歉,让您失望了……”说完后,女孩礼貌地站了起来朝外走,她当时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但是,就在她打开门之际,总经理叫住了她,“XXX小姐,我们决定录用你了。”
事实证明,总经理的决定是正确的。在后来的工作中,这位女孩的工作成绩确实非常突出。
无独有偶。国外某大公司公开招聘副经理,总经理一见到应聘者,就马上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大喜地说道:“上个月我在高速公路旁出了车祸,幸好您救了我。等我清醒时,您已经走了。今天,我一定要好好谢谢您!”应聘者之一汤姆瞪大双眼,不得其解,坦然回答说:“抱歉,恐怕您弄错了。”总经理很不高兴地说:“难道我蠢得连恩人都记不住吗?”汤姆仍然正色答道:“很抱歉,那确实不是我。”回到家以后,他想这次肯定落选了。没想到第二天公司居然通知他去上班。后来,总经理才告诉他,本就没有车祸那回事,可悲的是那么多的候选人中只有汤姆是诚实的。这位总经理如此考察人,真是煞费苦心。但他遵循了一个基本原则,即诚实是良好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的保障。
从细微处识人,是领导者识人用人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识人问题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节看到大节,不为假象所迷惑,不因其错小而忽视。要听其言、观其行,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从一点一滴中了解,这样,用人的失误一定会大大减少,领导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在识人用人方面,领导者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以貌取人。我们不可否认,像秘书、公关等专业除了以其真才实学作为主要的选人依据外,还讲究漂亮的外表和优雅的风度,但无论如何,我们总应该牢记“人不可貌相”的深刻道理。晋代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深有感触地说:看一个人的外表,是无法识察其本质的,凭一个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丑陋,但却是千古奇才:有的人虽常常仪表,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会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后果。
其实,通过外貌来了解人,只是识人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领导者把它绝对化,把识人变成以貌取人,就会错识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弟子名叫宰予,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外貌英俊,风度翩翩,说起话来娓娓动听,头头是道。最初,孔子对他印象很好,也挺喜欢他,以为他将来一定有出息。可是后来宰予逐渐暴露了恶习,他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学习,却常常躺在床上睡觉。为此,孔子曾说他是“朽木不可雕”。
有一次,宰予问孔子说:“父母死了以后,当儿子的要服丧三年,这个时间未免太长了吧?”孔子听了很生气,他说:“有德行的君子为父母服丧,吃饭不香,听音乐也不觉得快乐,这是从天子到百姓天下通行的礼仪,你却认为时间太长,不应该,真是个不仁不义的人,我和你实在难以讲什么道理……”此人后来官居临淄大夫,参与田常作乱,被灭了九族。此事对孔子打击很大,从此看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再偏听偏信了。
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叫子羽,也是鲁国人。因为他的相貌实在长得难看,开始的时候孔子认为,这样的人一定很愚笨,根本不可能成才,所以就不大喜欢他,甚至不愿意好好教他。子羽没办法,只好退学。可是,他没有放弃学业,虽然离开了孔子,但他通过刻苦自学,成了很有名气的学者。子羽的品德也很好,举止有礼,办事公正,所以声誉很高。他在江南游学时,拜他为师的人达300多人,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曾以言语来看宰予,以相貌来看子羽。宰予以善辞令著称,列言语科之首,因此孔子很喜欢他,认为他今后定有出息。后来,孔子发现善于辞令的宰予是不仁不义的人,然而其貌不扬的子羽却是一个品德良好、举止有礼、办事公正、声誉很高的学者。因为言辞和相貌都是表面的东西,不是人的本质,言辞的利钝、相貌的美丑与人的本质好坏也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孔子不无感慨地说:“我凭言谈看人,看错了宰予;凭长相看人,看错了子羽。如此看来,实在不能凭外表来看一个人的优劣。”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句有益的识才辨才格言。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说得好:“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以相貌取人、判断人,没有丝毫的科学根据。事实上其貌不扬的人有不少有才学的人,而相貌出众的人也有不少平庸之辈。至今为止,任何人都没有找到才能与相貌之间有必然联系的事例。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要强求。 这是一个长生果的故事。...
2017最火玄幻作品,海外点推双榜第一张悬穿越异界,成了一名光荣的教师,脑海中多出了一个神秘的图书馆。只要他看过的东西,无论人还是物,都能自动形成书籍...
黄沙掩埋了白骨,夕阳下的风中,有着血腥的味道。大陆的痛楚,在朝着四面八方扩散,当大爆炸的历史出现拐点的时候,当巨大的钢铁要塞横亘而过,遮蔽住人们视野的时候...
郁棠前世家破人亡,今生只想帮着大堂兄振兴家业。 裴宴(冷眼睨视)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小姑娘的总在我面前晃来晃去的,难道是觊觎裴家宗妇的位置? 郁...
婚后情人节,韩经年问今天怎么过?夏晚安搂着被子,昏昏欲睡的答睡觉。圣诞节,韩经年问今天怎么过?夏晚安抱着枕头,漫不经心的答睡觉。结婚纪念日,韩经年端着一杯水问今天怎么过?夏晚安窝在床上,懒洋洋的睁开了眼睛,警惕的盯着韩经年随时会泼到床上的水思考了三秒,回和你一起。...
天生废材,遭遇龙神附体。继承了神龙的意念和能力,生鳞幻爪御水龙息行云降雨,肉身无敌。在这个人人都想屠龙的时代,李牧羊一直生活的很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