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重耳到达秦国,秦穆公热情接待,还把居孀的女儿怀赢嫁给了重耳。
一天,大家正当高兴谈笑的时候,狐毛、狐偃兄弟两人跑了进来,捶胸大哭,要重耳为他们报仇。原来在晋惠公死后,继位的怀公(即公子圉)和他父亲一样,日夜担心重耳回来抢夺王位,下令凡是追随重耳的人,三个月内必须回国;过时不归,或者在国内的父兄没叫他们回来,统统处死。狐突因为不肯招他的两个儿子回来,就被晋怀公杀了。重耳把这事告诉了秦穆公,秦穆公说:“这乃天赐良机,不要错过,我亲自率兵送你们回国。”
于是,在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秦国大军来到了黄河。秦穆公派公子紮率兵护送重耳过河,自己带兵驻在黄河西岸,以作为接应。
公子紫护送重耳过河以后。一连攻下几座城池。晋军大将吕省、欲芮看到秦军势不可当,又见人心全向着重耳,就和公子紫订立盟约,投降了。晋怀公弃城逃命,不久也被人杀死。自此,晋国的文武大臣便拥戴重耳为国君,这就是史上所称的晋文公。
晋文公由43岁起逃难,至即位的时候,已经是62岁,计算起来,在外邦颠沛流离,前后整整有19年。长时期的流亡生活,使得重耳手下的大臣,既磨炼了意志,又开阔了眼界,更在政治才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重耳做了国君以后,汲取所到各国的经验,用来整顿国内政治,安抚人心,晋国很快便强盛了起来。
看看重耳,再想想我们,现在所吃的苦其实都不算什么。大业没那么容易成就,梦想也没那么容易实现。韩国的女子射箭队,经过了近乎“残暴”训练的磨炼,才能获得几乎所有女子单项的世界冠军。我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也是经过了漫长岁月,其间所经受的磨难也是众所周知的。
有耕耘才会有收获。一个急切渴望成功却又总与成功无缘的人,无须怨天尤人,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是否付出了超越常人“八倍的辛劳”?世间事无大小,总要有人去做。成功也是由许多辛酸和汗水所结成的果实。有的人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人手捧着金饭碗,却需要向别人讨饭吃。这其中的差异,是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的。
点评
综观当今世界,竞争十分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一个信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6。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义与利不可兼得]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道理。
民谚说得好:“手中的一只鸟,值林中的两只鸟。”许多“有大志”者往往为了觊觎林中的两只鸟,让手中的一只鸟安然逃脱。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偶然写就了一首诗叫做《代白头吟》,但又怕有什么不妥之处,于是就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地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说:“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但虚假的总会有破绽,没多久宋之问便被皇上看穿了,先被流放到了钦州,而后又勒令其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使用这一手段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省。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振,于是邪念膨胀,结果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是可悲。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个历史时期,其中每一个动人故事都可以说是处理义利关系的最佳典范,各种各样的人物在义与利面前都有着不尽相同的选择。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
——见利忘义。
在三国时期,吕布是典型的见利忘义之徒。一匹赤兔马,几颗珍珠,就能诱使他杀掉义父丁原。一名美女又引得他杀了干爹董卓。吕布的失败,除有勇无谋外,与他见利忘义、失掉人心有极大关系。
此外,就是益州牧张鲁的谋士杨松也属此类人物。当时诸葛亮知道其极贪贿赂,因而暗送金银,使他多次散布流言挑拨离间,迫使马超背叛了张鲁而投靠了刘备。贾诩也利用杨松的贪利而送以金帛,使之拨弄是非,迫使庞德归附曹操。同时,杨松还为曹操作内应,将他的主子张鲁的基业全部葬送。但是杨松并未因此而升官发财,最终因卖主求荣之罪,被曹操斩首示众。
看看他们的结局,便可知见利忘义是何等的下场。
-—单纯求义。
只看到义与利的对立,否认两者的统一性,把取义看成是唯一崇高的目标,也是不可取的。关羽被曹操俘获后,不为地位、金钱、美女所动,忠心于刘备。这种舍利求义的行为可以肯定,甚至值得提倡。但为了一个“义”的空名,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把头号敌人曹操放走,把本可争取到自己一边的孙权推向曹操。关羽的这种“义举”,不仅不应提倡,而且应引以为戒。
——以义取利。
上述两种相反的作法,走向了两个极端,把义与利看得水火不容。其实,义与利还有统一的一面。
当时陶谦三让徐州而刘备不受,用刘备的话说是“为义也”。人们可能不理解。刘备素有匡扶汉室的大志,然而从举事以来,未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现在有人拱手送给他一块现成的地盘,他却拒而不受,可谓“傻帽儿”。其实,刘备非常聪明,他何尝不想有一个栖身之所,以求立足和发展?但对如何得徐州,他自有主意。看看后来发生的事情,人们定会有所悟。
陶谦病死第二天,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生存。”关羽、张飞再三相劝,刘备才答应权领徐州事。在当时场合下,刘备越推辞,越显出他是仁义之士,而百姓越希望这样的人掌管徐州。其结果是刘备既以义征服了百姓,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试想在陶谦一让徐州时,刘备就毫不客气地答应下来,结果会怎样呢?
刘备的一生,都是以“义”行事,所得到的远远超过所付出的。曹操被《三国演义》的作者视为“奸雄”,事实上,曹操以义取利获得成功的实例并不少。比如他在消灭袁绍势力平定冀州后,乃下令:“河北
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此举虽使曹操少收了些钱粮,却换来了民众的拥戴,使袁绍统治多年的地盘迅速稳定下来。可见,以义取利,把义当成实现利的手段,便可一举两得。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过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
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让。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会有羞耻感,所以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邪道。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比如前面所讲到的宋之问也并非无能之辈,即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可让人遗憾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做出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了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然会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过气来。
点评
信念的转变,第一个被挽救的就是自己,受益的也是自己。用善良的言行和信念来感染身边的人,这些人再去影响他们身边的人,逐步影响更多的人群。这样,转变社会风气,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阴阳分天地,五行定乾坤。天穹之下岁月沧桑的中土神州,正是仙道昌盛的时代,亿万生灵欣欣向荣。纵横千万里间,总有人间一幕幕悲欢离合,在恢弘长生的仙道中上演着。有光便有暗,天穹之下光辉之中,仍有沉默的影子悄...
黄沙掩埋了白骨,夕阳下的风中,有着血腥的味道。大陆的痛楚,在朝着四面八方扩散,当大爆炸的历史出现拐点的时候,当巨大的钢铁要塞横亘而过,遮蔽住人们视野的时候...
从高山晕倒的那一刻开始,世间多了一个医门传人。...
少帅说我家夫人是乡下女子,不懂时髦,你们不要欺负她!那些被少帅夫人抢尽了风头的名媛贵妇们欲哭无泪到底谁欺负谁啊?少帅又说我家夫人娴静温柔,什么中医...
永夜降世,妖魔四起,百年暗夜到来之际,夏宫里走来了一位腼腆的少年郎微信公众号一夕烟雨(内有番外!)大夏王侯VIP群123788213(入群需验证订阅)...
今朝修仙不为仙,只为春色花满园来日九星冲牛斗,且看天刑开纪元。...